盛夏时节,万物繁茂,阳气鼎盛。这本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,但高温、湿热也容易让人感到疲惫、烦躁、食欲不振。如何顺应时节特点,科学调养身心,安然度过炎夏,并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?这份专属于您的夏季康养指南,请收好!
一、养心为要:清心寡欲,安神定志
夏季对应“心”:《黄帝内经》言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...使志无怒”。高温易耗伤心气心血,导致心烦失眠、急躁易怒。
康养之道:情绪调节保持平和心态,遇事冷静。可通过听舒缓音乐、练习书法、静坐冥想等方式静心养性。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状态。
保证睡眠:“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”。适当晚睡早起,保证充足睡眠(尤其午间小憩,30分钟左右为佳),有助于养心安神。睡前可用温水泡脚(非冷水!),促进血液循环,助眠安神。
环境营造:保持居室通风凉爽,但避免空调直吹或温度过低,以防“寒包火”。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置清水,增加湿度,缓解燥热感。
二、饮食有节:清淡温和,健脾祛湿
夏季脾胃功能相对较弱,湿气困脾易致食欲差、腹胀、乏力。
康养之道: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(如冬瓜、丝瓜、黄瓜、苦瓜、番茄)、水果(西瓜、桃子、葡萄,但不过量)、豆类及豆制品。烹饪以蒸、煮、凉拌为佳,减少油腻、辛辣、煎炸烧烤。
适当“吃苦”:苦味食物如苦瓜、莲子心、绿茶等,有助于清心火、解暑热、健脾胃。
健脾祛湿:适量食用薏米、赤小豆、绿豆、山药、白扁豆、荷叶等食材,帮助身体排出湿气。可煮绿豆汤、薏米红豆水代茶饮。
温饮慢食:避免为一时之快大量饮用冰镇饮品或食用生冷食物(如冰西瓜),易损伤脾胃阳气,导致“内寒外热”。提倡喝温开水、热茶(如菊花茶、金银花茶、淡竹叶茶)。吃饭细嚼慢咽。
补充水分:主动、少量、多次饮水,不要等到口渴才喝。出汗多时可适当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水。
三、起居有序:避暑防晒,动静结合
合理规避暑热,科学安排活动。
避暑防晒: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烈日当空时长时间户外活动。外出务必做好防晒措施(遮阳帽、太阳镜、防晒霜、遮阳伞),穿着透气吸汗的浅色衣物。
适度运动:选择凉爽时段(清晨或傍晚)进行舒缓运动,如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瑜伽、游泳。运动强度不宜过大,以微微出汗、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宜。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,切勿立即冲凉水澡。
室内通风:早晚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。合理使用空调风扇,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(建议温差不超过7℃),注意腹部、关节等部位保暖。
四、冬病夏治:把握时机,事半功倍
夏季是治疗某些冬季易发或加重的慢性疾病(如哮喘、鼻炎、风湿关节痛、老寒腿、慢性咳嗽、体虚易感)的黄金时期。
了解原理:利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、人体腠理开泄的时机,通过特定方法(如三伏贴、艾灸、中药内服等)温补阳气、驱散寒邪、增强体质,达到预防和减少冬季发病的目的。
咨询专业医生:如有相关适应症,建议到正规医院中医科咨询,评估是否适合进行“冬病夏治”,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。切勿自行盲目操作。
五、情志舒畅:乐享生活,颐养身心
夏季养“长”,精神也应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。
培养爱好:投入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,如阅读、园艺、绘画、音乐等,愉悦心情。
社交互动: 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,参与适度的社交活动,避免孤独感。
亲近自然:在凉爽时段到公园、林荫道散步,感受大自然的生机盎然,有助于疏解压力,开阔心胸。
夏季康养,贵在“顺应天时,调和阴阳”。从养心静神到饮食起居,从适度运动到把握“冬病夏治”良机,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身心的平衡与舒适。让我们掌握这些实用的康养秘籍,以平和之心、科学之法,拥抱盛夏的热情,让健康与活力相伴整个夏天!